TOUCH + ART

ART can touch our hearts.
Let us keep in TARTCH.

了解更多
最新消息 | 藝文展訊
Exhibition

《藏書》| 汪柏成

時間的書寫,形體的消隱 TARTCH得然藝術繼2024年《邊界弱化》後以更深邃的視角延續其創作脈絡,邀請藝術家汪柏成-最新個展 《藏書》,引導觀者進入更深層的感知體驗。 『藏書』並非是書籍的典藏,而是對「書法」的形象化潛藏——透過筆跡的消融與形體的模糊,將書寫的痕跡轉化為流動的時間印記,使時間的軌跡視覺化於空間。這些作品不再是單純的視覺表達,而是時間、記憶與感知交錯的場域,引導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知覺的轉換。 汪柏成佐以古典「沒骨法」,使筆墨不受勾勒與線條的束縛,如水跡般自然擴散。形象的邊界逐漸消解,獸禽的輪廓浮現於畫面之中,但這些形體並非精確的再現,而是人類感知與記憶的投射。此種描繪方式使得作品遊離於具象與抽象之間,使觀者得以跳脫固有的視覺認知,進入一個更為開放的詮釋空間。 炁與感知的再啟 在道家思想中,「炁」是天地間最原初的流動能量,無形而遍存,而「氣」則為後天養成,可見卻難以捕捉。汪柏成試圖透過作品喚醒觀者對於「炁」的感知,讓視覺經驗不再停留於表層的形象辨識,而是進入一種更細微的能量流動之中。 科學揭示,人類的視覺感知僅佔可觀察宇宙的 4%,而其餘 96% 的物質與能量仍是未知的黑暗領域。我們所謂的「看見」,其實只是知覺經驗的一小部分。在《藏書》中,形體的隱晦與筆墨的暈散使視覺線索變得模糊,迫使觀者從視覺依賴轉向更本能的感受,使「看」的行為進化為「感知」,進而喚醒我們與天地間的內在連結。 關於色彩 碧與橘:陰陽互補的動態平衡 色彩在《藏書》中不僅是視覺構成的元素,更承載著時間與天地變化的象徵意義。本次展覽以碧(青綠)與橘為主要色調,透過不同色階的調配,使畫面在冷暖、靜動之間形成張力,進一步深化作品中「無形」與「有形」的並存狀態。 「碧」作為青綠的統合色,承載著自然、生命與時間的遞嬗。李白《春思》中寫道:「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詩中「碧」所指的不僅是春日的綠意,更是生命復甦的象徵。五行之中,青屬木,對應東方,代表生長、發展與流動的能量。因此,「碧」在《藏書》中不僅是色彩的選擇,更是一種對於自然與時間性的體現。 「橘」則融合紅與黃的特質,蘊含熱情與活力,並象徵創造力與變動性。橘色承接紅色的動能與黃色的光亮,使畫面產生律動,打破碧色的沉靜,形成陰陽互補的關係。在東方哲學中,青與紅、陰與陽,並非對立,而是動態平衡的兩極。在《藏書》中,碧與橘不斷交錯與調和,猶如天地之氣的循環,構築出一種視覺與能量的共振。 期待透過本次展覽,邀請觀者重新審視何謂「觀看」,何謂「感知」,進而打破視覺的疆界,回歸與天地萬物更本質的連結,凝視自身內在的無垠,尋找那被遺忘的感知之源。

查看更多
News

《藏書》| 汪柏成

時間的書寫,形體的消隱 TARTCH得然藝術繼2024年《邊界弱化》後以更深邃的視角延續其創作脈絡,邀請藝術家汪柏成-最新個展 《藏書》,引導觀者進入更深層的感知體驗。 『藏書』並非是書籍的典藏,而是對「書法」的形象化潛藏——透過筆跡的消融與形體的模糊,將書寫的痕跡轉化為流動的時間印記,使時間的軌跡視覺化於空間。這些作品不再是單純的視覺表達,而是時間、記憶與感知交錯的場域,引導觀者在觀看的過程中進行知覺的轉換。 汪柏成佐以古典「沒骨法」,使筆墨不受勾勒與線條的束縛,如水跡般自然擴散。形象的邊界逐漸消解,獸禽的輪廓浮現於畫面之中,但這些形體並非精確的再現,而是人類感知與記憶的投射。此種描繪方式使得作品遊離於具象與抽象之間,使觀者得以跳脫固有的視覺認知,進入一個更為開放的詮釋空間。 炁與感知的再啟 在道家思想中,「炁」是天地間最原初的流動能量,無形而遍存,而「氣」則為後天養成,可見卻難以捕捉。汪柏成試圖透過作品喚醒觀者對於「炁」的感知,讓視覺經驗不再停留於表層的形象辨識,而是進入一種更細微的能量流動之中。 科學揭示,人類的視覺感知僅佔可觀察宇宙的 4%,而其餘 96% 的物質與能量仍是未知的黑暗領域。我們所謂的「看見」,其實只是知覺經驗的一小部分。在《藏書》中,形體的隱晦與筆墨的暈散使視覺線索變得模糊,迫使觀者從視覺依賴轉向更本能的感受,使「看」的行為進化為「感知」,進而喚醒我們與天地間的內在連結。 關於色彩 碧與橘:陰陽互補的動態平衡 色彩在《藏書》中不僅是視覺構成的元素,更承載著時間與天地變化的象徵意義。本次展覽以碧(青綠)與橘為主要色調,透過不同色階的調配,使畫面在冷暖、靜動之間形成張力,進一步深化作品中「無形」與「有形」的並存狀態。 「碧」作為青綠的統合色,承載著自然、生命與時間的遞嬗。李白《春思》中寫道:「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詩中「碧」所指的不僅是春日的綠意,更是生命復甦的象徵。五行之中,青屬木,對應東方,代表生長、發展與流動的能量。因此,「碧」在《藏書》中不僅是色彩的選擇,更是一種對於自然與時間性的體現。 「橘」則融合紅與黃的特質,蘊含熱情與活力,並象徵創造力與變動性。橘色承接紅色的動能與黃色的光亮,使畫面產生律動,打破碧色的沉靜,形成陰陽互補的關係。在東方哲學中,青與紅、陰與陽,並非對立,而是動態平衡的兩極。在《藏書》中,碧與橘不斷交錯與調和,猶如天地之氣的循環,構築出一種視覺與能量的共振。 期待透過本次展覽,邀請觀者重新審視何謂「觀看」,何謂「感知」,進而打破視覺的疆界,回歸與天地萬物更本質的連結,凝視自身內在的無垠,尋找那被遺忘的感知之源。

查看更多
Exhibition

《Mechanical Heroes》|Art solo - Geoffrey Bouillot

TARTCH得然藝術很榮幸於年後第一展,2/22(六)邀請到定居東京的法國藝術家Geoffrey Bouillot帶來最新個展「Mechanical Heroes」(機械英雄)。 「Mechanical Heroes」是一場針對當代偶像文化、消費主義與身份建構的深刻反思,通過重新詮釋我們熟知的流行文化角色,探索這些偶像如何在無止盡的商業循環與標準化生產中失去原有的靈魂,並變成了被消費、被修改、被機械化的產品。本展覽以機械化、模組化的形式呈現人物,重新定義偶像的本質,並將焦點聚焦於我們與這些角色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 透過藝術家Geoffrey Bouillot作品中,每一個角色彷彿都是一個可拆解、可重組的機械體。這些「機械英雄」像是無數次被生產出來的玩具,透過不斷的組裝、拆解與重組,逐漸變得更加標準化和無個性化。它們不再是獨立、獨特的個體,而是處於一個無盡重複的消費過程中。這些角色在進入大眾文化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形態轉變,每一次的複製與改造,都是一種對其原始精神與情感的逐步削弱。 其作品在風格上呈現了多樣化的變化,從簡約到細膩、從幾何到流動。這種視覺的折衷性反映了偶像角色在我們眼中所經歷的多重面貌。某些作品的簡約風格強調了機械化的冷漠與標準化,而另一些作品則以細膩的筆觸呈現了人物內在的脆弱與情感。這些風格的碰撞不僅展示了偶像在消費文化中的不斷變化,也將人性、機械性、機械化與藝術性之間的張力呈現給觀眾。 當中每個角色的呈現都帶有一種被反覆重塑後的陌生感。它們的原本特徵可能被壓縮、擴展或變形,這樣的視覺處理讓觀眾能夠從新的角度去認識這些我們已經熟悉的形象。這不僅是視覺上的挑戰,也是情感上的一種回應——那些曾經在我們心中占據特殊位置的偶像,隨著時間的流逝,是否仍然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 本展覽不僅探討偶像角色的身份變化,也強調我們在這樣的變化中扮演的角色。每個人都擁有某種形式的懷舊情感,回憶起曾經陪伴自己成長的角色、故事與文化符號。然而,隨著這些符號變成商品,我們對它們的情感是否已經轉變成了某種消費行為?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的消費,也是一種情感的商品化。 『機械英雄』將這些熟悉的角色變成機械化的符號,更引領觀眾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賦予我們情感共鳴的偶像在現代社會中的變遷與意義。這些作品不僅是對過去的反思,也是一種對未來文化及身份的探索。

查看更多
more